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年后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时间:2018-03-26 来源:黄秋实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

  今天初六,在住院部来了四个门诊患者,一个头晕、一个胃脘不适、一个口腔溃疡、一个痤疮。原本是个普通的下夜班时间,因为连续开了四个半夏泻心汤加减,特别记录一下。

  四个患者除了主诉不同,其中有相同的一些:

  1、饮食不节史;

  2、舌质偏红,苔黄白腻,脉偏弱(濡、弦、沉、细);

  3、胃脘不适(痛、胀、痞);

  4、大便时干时稀;

  5、精神萎靡,有困重感、疲乏感;

  6、食冷胃脘不适;

  根据这些特点,从病性上来讲,基本体现了寒热虚实错杂,病位都偏向于太阴阳明(脾胃),原始病因都有食积。

  这样一分析实际上可以用很多方剂,比如大家熟知的香砂六君汤、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平胃散、理中汤等等。

  为什么要选半夏泻心汤?

  是为后世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方之祖剂,所谓有源有流。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半夏泻心汤下解说,“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伤寒五六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

  临床实际而言,运用半夏泻心汤,则不必拘泥是否由“误下”而致,用方加减因基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脾胃之本,再结合何邪(湿、食、痰...)所致升降失调,以至寒热夹杂。因为以半夏、干姜辛热散寒;以芩、连苦寒清热,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因邪气侵犯脾胃,致使脾胃功能(脾为主还是胃为主)失用,而原方半夏干姜振奋脾运,从本治疗;黄芩、黄连直接针对病因,也是治本治疗。

  名家案列分享:

  女患,29岁,头痛已5年余,经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15克,共服20剂而痊愈。

  头痛伴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苔腻脉滑,病缘于湿痰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获愈。

  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

  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

  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6克 干姜6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党参12克 白朮10克 茯苓10克 陈皮10克

  山药15克 炙甘草6克

  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

  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j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