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什么是“治未病”?你知道吗?

时间:2019-07-31 来源:admin 发布人:admin 浏览:
{

  如何理解“治未病”?

  关键是如何理解治未病的“治”字。“治”,很多时候是治疗、医治的意思,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未病必求于本。”《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的疾病,也指疾病未发生转变,疾病缓解、痊愈后未复发。如果把治未病的治字理解为治疗,就容易曲解治未病的含义。在“治未病”这个词里,“治”不是治疗、医治、医疗的意思。如果把这个“治”字,理解为治疗、医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疾病还没有发生,你怎么可以治疗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未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与“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市同一个意思,都是治理、管理、调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中医健康管理,是对每一个体的人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从而达到维护生命健康长寿的目的。包括健康人、亚健康群体的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预防;也包含疾病发生以后进行疾病管理,提倡有病早治,延缓疾病发展,防止和延缓疾病并发症发生,改变疾病转归,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包括疾病康复后积极调理,防止疾病复发。所以我们通常说治未病包括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层次。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强。我科室秉承“治未病”理念,让人们少生病、不生病,通过体质辨识后,开展亚健康调理、慢性病防治,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人我们将顺应国家发展政策,义不容辞发展中医药及中医技术,使中医传统疗法接地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创造、学习、发展中医精粹,推进大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医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瘥(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 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 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 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的治疗,要能够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疾病的发展都有顺逆传变的规律,正确的预测到疾病的发展则能够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或转变。在中医理论基础中,脏腑之间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在疾病的发展传变中主要包括五行传变, 表里内外的传变。

  1.五行传变

  五行传变中包括母子传变及乘侮关系的传变两种。

  (1)母子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累子”即疾病从母脏传来,病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子盗母气” 即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2)乘侮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 即相克太过而导致疾病传变,“相侮传变”即反克为害。

  2.内外表里传变

  疾病的内外表里传变主要是指经络与脏腑的内外表里传变。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及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中讲:“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说明了经络是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故而,在疾病产生后可以通过对此传变规律的分析进行预防。

  愈后防复

  瘥(愈)后防复,即指疾病痊愈后仍然要谨慎对待,防止其复发。疾病初愈,虽症状消失,但尚需进一步调整,所以在病愈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

  内容太专业,整点简单呢...

  好吧!

  就整点通俗易懂呢!

  直接整个视频给你们看看!

  医生:小伙子,你已经OUT啦!现在已经不流行打吊针啦!

  妈妈:医生,么流行酿?

  医生:流行中医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按摩挨肚子,

  不打针不吃药,疗效又还好,

  亚健康,治未病科来帮忙,

  辨体质,气虚阴虚痰湿质,

  早发现,早预防,懂养生,更健康,更健康!

  新春贺岁《猪年吃鸡、大吉大利》舞台剧送给大家!

  完整版视频点击上方字体观看

  看完视频的你

  是不是瞬间就明白了!

  所以说

  要想身体好,多往治未病科跑

  提高全民治未病的意识

  得病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划重点

  注意看

  国人治未病意识淡薄

  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的状况,不少医生坦言,“治已病”太晚了,要从“治未病”入手,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国人“治未病意识淡薄”,大多数人缺乏保健意识,把健康寄托在医生和药品身上,这不仅对医疗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还为人们的身体隐患埋下了伏笔。两千多年前老祖宗提出的“未病先防”,预防为主的思想应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避开早衰、亚健康、过度疲劳等等生命健康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