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即《内经》中的“扬刺”(即五星针)。就是将5~7枚6号或7号不锈钢缝衣针。依法捆扎在一根富有弹性的筷子(或小竹棒、小木棒等)一端(钻一小孔)的小孔内,露出针尖,捆成一束,像梅花的形状,术者右手握住针柄,在人体皮肤(应刺部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只叩击皮肤,不伤肌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祛邪扶正、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又因针后皮肤叩刺部位泛起的红晕形状颇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针疗法”。
发展历史:
梅花针属于皮肤针的一种,因针柄的一端装7枚小针,状如梅花,故名又称七星梅花针。梅花针疗法属民间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来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
梅花针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经典著作——《内经》里就有记载,而且内容丰富。《内经》的记载,正是民间运用梅花针治病的经验总结,同时也为梅花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医学文献中,已找不到关于梅花针的治疗方法、治疗工具及治疗疾病的具体记载,使古代梅花针疗法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才重新获得新生,散见于民间的梅花针疗法又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梅花针科把低压电流导入梅花针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称之为“电梅花针”,使梅花针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使之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之效果尤佳。
医治原理:
首先,使用经络检查法,用拇指的指腹在患者体表反复循按,触摸、推压,找出病区及邻近部位和脊柱及其两侧的阳性反应处,如条索状物、结节状物、泡状软性物等,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处。检查时要有耐心,注意询问患者,观察患者的表情,找出阳性反应处时应立即打上标记,以免在叩刺中遗忘或再次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阳性反应处是非常重要的叩刺治疗部位。即梅花针治疗的首选部位。阳性反应物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多成正比,多则病重,少则病轻。我们的临床经验证实,叩刺后随着阳性反映处的减少和减小,疾病就随之逐步减轻,阳性反应处彻底消失后,疾病就痊愈了。如慢性气管炎,在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两侧及腰部有条索状物及压痛,颌下有结节,如慢性胃炎在第五胸椎至第十二胸椎两侧有结节,条索状物及泡状软性物,如慢性盆腔炎在小腹、腰、骶、腹股沟有结节及条索状物,坚持长期叩刺这些疾病的阳性反映处后,均能使其逐渐消失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若阳性反应物较多,病属顽固,需耐心长期叩刺方可治愈。
适应证:
本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凡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和耳鼻咽喉科等诸多疾病均可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高。如内科的头痛、偏头痛、腹痛、胃脘痛、神经麻痹、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神经衰弱、咳嗽、支气管喘息、阳痿、早泄等;外科的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腱鞘炎、某些手术后遗症、尿潴留等;儿科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消化不良、遗尿等;妇科的月经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骨伤科的落枕、肌肉扭伤、骨折延期愈合等;耳鼻咽喉科的鼻炎、神经性聋、牙痛、屈光不正、睑腺炎(麦粒肿)、视神经萎缩等;皮肤科的脱发、神经性皮炎、丹毒、多汗症、皮肤瘙痒症等各科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禁忌证: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或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以及延误患者的治疗。我们认为,凡是外伤、难产、急腹症、急性出血、诊断未明的高热和急性传染病、严重器质性疾病、重度贫血及严重心脏病、癌症晚期以及叩刺后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应列为本疗法的禁忌证。但并不是绝对禁用本疗法,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疾病仍可用本疗法配合治疗。
下列情况也应慎用,如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和外伤性大出血疾病,应避免叩刺出血部位,以防叩刺后加重出血;各种骨折,忌在患部叩刺,可在患部附近用轻手法叩刺;妇女怀孕期应慎用,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尤应慎用;各种皮肤病、疖肿、皮肤感染,不宜在患部叩刺。
如果您或是您身边的朋友有上述情况,建议先来我科就诊以了解详细情况。
联系地址:建水县中医医院针推二科住院部8楼
咨询电话:0873——7879360
欢迎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