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风采
医护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护风采

王健:我与中医有个约定 一个西医儿科医生八年中医的心路历程

时间:2017-10-19 来源:高燕仙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建水,元朝建城,明清设临安府,曾经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00年,留下辉煌灿烂的历史。她拥有中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她有中国建桥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十七孔桥;她是中国四大名陶之建水紫陶的发祥地,汽锅鸡天下闻名。

  儒释道三家在这里共存共荣、包容发展。建水人民过着舒适而悠闲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每一座四合院的青砖和雕梁上,可见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却在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经历了曲折、困难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王健丨汉族,1971年8月生,现任建水县中医医院院长。是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多次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院长培训班”、“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医学发展与管理高级研修班”、“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上海市滇沪合作“中医医院院长管理培训班”学习。荣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红河州防治艾滋病工作先进工作者”,“建水县十佳医务工作者”。

  2009年,卫生局党委找王健谈话,大意是说,建水县中医医院是经历体制改革重新回归公立的机构,希望他到中医医院勇挑重担。

  王健当时是妇幼保健院的副书记兼儿科主任,毕业于重庆职工医学院的他,当时已是县上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妇幼保健院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保健机构,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都很好。”

  而他,对县中医医院的情况不怎么了解。回归后的中医院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让很多人非常头疼。工资、福利、住房等,与妇幼保健院的差距很大。并且,由于中医医院本身的发展状况,老百姓或同行对中医都不认可。王健坦诚说:“我确实不愿去,但组织上认为需要我去完成使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健同意了。他说:“领导选择我,是对我的肯定,以及对这所医院的变革的期待。”

  到中医医院一看,王健难受极了。

  同样是中国医疗体制里的一员,中医医院境遇真是太差了:诊疗设备少,收益更少。180多人的县级医院,年收入就1000多万,人心涣散。

  到医院里走走,放眼望去,院区狭小,病人稀少,唯一的集体宿舍还是危房。面对这种状况,王健当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跟大伙儿同甘共苦,让建水县中医医院重现辉煌。

  上医学院的时候,王健的床头贴着八个大字:“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他的志愿,是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儿科专业上有所成就,踏踏实实地把医生做好,为老百姓减轻痛苦。他的努力,也确实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在妇幼院工作的几年中,不管是做儿科临床还是儿童保健工作,还是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王健均大胆尝试,创新积极,勇于担当。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让领导看到了王健的工作态度,把他推上了管理岗位。

  2010年,国家3万亿拉动内需,扶持项目。建水县中医医院争取到了2000万投入,中医院依托这个项目启动了异地重建。

  150床,10000平方米,总投资是3000万。项目启动后不久就发现,此规模不能满足建水的中医需求,经班子讨论,报请上级同意后,反复向省、州、县发改部门申请说明,终于在2013年得到批复,将原来项目扩大到26000平米,病床规模扩大到350床,投入资金扩大到1.2个亿。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可是,大家还没来得及开心,新的问题接踵而至,1亿的资金必须自筹。

  项目好不容易争取到,总不能甩手不干。班子硬着头皮,同意了这个条件。

  缺钱。

  这两个字成了王健的心病。他马不停蹄地到各大银行借款。得到的答复统统都是:“做朋友可以,贷款免谈。”

  谈钱伤感情哪!几乎所有银行都将王健拒之门外了。没办法,只能请求政府允许做BT项目,由社会力量来投资,政府同意了。

  接下来是找投资方老板。前前后后大概找了十几个。至今王健还记得其中一个老板跟他说的一句话:“王院长,你们那个项目,钱么可以赚一点,但是,拖都要被拖死掉。”

  再次碰壁。

  但是,老天终不会辜负有心人。

  基于信任理解,一个老板愿意投资基础建设直至装修及家具设备均购齐完工。

  这个企业家对王健说过一句话:我权当是把这个钱存在你那养老。”这句话让王健感动至今。他知道,对方是不希望给他施加压力,“他相信我们医院肯定会发展”。

  钱终于解决了,但要怎么建这个医院,又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建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医又是开启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如何把建水中医医院建好?医院请了最好的设计师规划蓝图,整个管理团队多次外出考察,确定了整个医院建设的主线:一、以建水县的四合院文化为主线;二、将传统和现代融合;三、将建水和中医融合。

  确定了这三条线后,王健几乎跑遍了整个建水县的四合院,把每个四合院的砖砖瓦瓦、一梁一柱,烂熟于心。当时云南中医学院也正在建设,他带着团队跑了不下十次。接着又观摩了国内建得较好的中医医院,如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江苏省中医医院、江苏昆山中医医院、苏州中医医院等等地方。

  其中最密集的一次,王健在七天的时间里跑了九个城市。那段时间,他凌晨一两点睡觉,6点钟起床赶飞机,从一座城市飞往另一座城市的医院去参观学习。#p#副标题#e#

  那一次参观回来后,王健第二天中午去上班,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胸闷。他说,以前自己的身体非常好,当时也没有特别重视。上到二楼,突然就受不了,蹲到了地上。

  医务人员将王健扶上病床,经检查诊为:心肌缺血。上昆明医院检查左冠脉99%狭窄后放了支架。“安支架意味着什么?即终生戴上了一顶帽子,你王健就是一个心脏病人了,需要终生服药。”

  这件事给王健打击很大,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值不值啊?我这样卖命地为这所医院工作,我图啥?以前条件多好啊,待遇好,环境好,工作好,我这不是无事找事吗?”

  “我太想放弃了”王健说。但是,住院那段时间,局领导、中医院的同事、他的朋友,无一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想起那些帮助我的朋友,班子成员对我的支持,职工对变革的渴望,我又不忍放弃了。”

  中医人踏实,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作为一个院长,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他们看在眼里,就那样支持我,而且他们也知道,我生这么一场病,劳累是主要的诱因。”

  王健坚持了下来。

  新院的建设,给了所有员工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变革的希望,医院的氛围渐渐好转,团队的凝聚力开始增强。

  谁知,工程上又给王健一记重拳。

  新院建设过程中,工地打桩,地下遇到了非常坚硬的岩石,根本打不下去,大家怎么也想不到,一块巨石会成为医院建设的拦路虎,工期又紧,真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怎么办?放弃这块地吧,前面所有建筑都打水漂,审批流程繁琐复杂……

  接连找了好多家设计建筑公司,最终解决了问题。

  一波三折,2014年8月,建水县中医医院终于整体搬迁。

  医院建筑彰显了建水建筑的文化,将建水和中医进行了完美融合,整个流程,又是完全按照现代医院的流程实施。

  院内有用建水紫陶制作的一面壁画,壁画讲述了四个中医故事:第一、岐黄问对,让老百姓通过壁画,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出处。第二、杏林医德。中医人必须遵行的治病救人美德。第三、悬壶济世,医生治病救人的行为。第四、青囊传承,中医学习的方式。将中国四大名陶之建水紫陶与中医完美融合,彰显了地方特色与中医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院中建了占地十几亩的百草园。园内小桥流水,灌木和花草错落有致。春夏秋冬花谢花开,鸟语花香。木槿、麦冬、枇杷、石榴、菩提、桂花、刺五加、金竹叶、十大功劳……甚至还有姜葱芫荽,在百草园内争相吐蕊,芳香四溢,成为了市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认识中草药的一方乐园。

  进入建水县中医医院,随时可见百草园内市民云集,有打太极的,有闲坐聊天的,有悠哉散步的,怡然自得。

  在医院的整个办公区域,包括电梯,都有中医文化的展示,有医院的院训、医院的LOGO、中医的典故、中医古籍、常识、诗歌、中药识别等等。

  医院定了新的战略:以中医为龙头,中西医结合为龙身,以中医康复保健为龙尾。

  这个战略,龙头旨在加强中医药的使用和推广。既然是中医医院,是中医人,你是自己人连自己的药都不用,老祖宗你都不认可,还算什么中医。同时,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夯实中医基础,与广东省中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向全国各三甲医院外派进修,成功引入了国医大师石学敏、禤国维、全国名中医孟如、云南省国医名师夏惠明、李斯文等老专家在我院建立二级工作站。

  与此同时,仅是中药饮片也不足以发展医院,龙头必须做,而且要越来越好。“但中医又不能排斥西医,应该协同、协调发展。不管你是西医中医,从我们这里出去就一定是中医,要用疗效说话。”为做好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高达两千多万元,用于购买现代设备,夯实医疗基础。

  短短几年过去,建水县中医医院职工已经增加到了380多人,收入从入不敷出的1000多万,增长到了八九千万。

  王健带领他的团队终于达到了他的目标,他说,他不想把中医文化搞得那么高大上,就是想在细微的生活细节里,让老百姓在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里,感悟中医。

  康复和保健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治未病是我们中医的一块主阵地,不能让社会上一些人打着中医旗号做烂中医,我们要让老百姓,尤其是年青人在时尚中感受传统,在传统中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离不开中医。所以我们建设的时候,把整个治未病科,做成了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一个治疗场所。

  建水县中医医院目前已经成为各年龄阶段的市民,都喜爱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医院长远的目标是,让建水县中医医院,最终成为云南中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并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从2009年到现在,短短八九年,王健从不了解中医到成为中医的铁杆粉丝,他经历了人生的一场蜕变。他说:“我和中医有个约定,我是为中医而生,我一定为中医鞠躬尽瘁。我就想着有一天,当我拄着拐杖走进中医医院的大门,往那儿一站,会有年轻的院长走过来说一声,老院长,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