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书院介绍
建水的文化气质和资源禀赋成就了建水人远大的目光,宽广的襟怀,他们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又笃定,庄敬守正,和而不流;它赓续着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血缘基因,久演不衰、大受拥趸青睐。这种自信与坚守,体现在古往今来众多贤达之士的卓越见识和治学实践中,建水自古历史上文风盛行,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景贤、慈云五个书院,成为滇南最高学府。
崇正书院位于县城书院街,前身为崇文书院,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道光十七年迁今址(建水临安镇书院街)。书院坐北朝南,共3进院落,纵深162米,宽70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规模恢宏,布局严谨。进门左为监院公馆,右为乡绅公社,再进为讲堂;东西有学舍30环之;又进为藏书楼,底层为礼堂;左院耳楼为院长下榻之所,右院耳楼为管事办公处;三进的后殿;被大片空地、水池、树木、竹林等环绕。整个建筑形制规整,朴素大方,庄重典雅,至今仍保留旧时书院的格局。书院保存之好,令人称道。这里沉浸在一片书卷气之中。到了这里,仿佛回到了求学时代。顿时感觉年轻了许多。
崇文书院,原为崇正书院。是建水创建最早的书院。原址在西门外(今建水县建民中学内)现存“春风亭”“魁星阁”供游人景仰。明嘉靖二年(1523)宪副王忠建。六年毁,仅存大魁阁、五贤祠。万历八年(1580)巡按刘维改作表忠祠。十五年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举人萧大成请于知府董弘毅、同知郑功勋,会同郡绅捐款重修。文教聿撰有碑记。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方桂增建并改名“崇文”。咸丰间战火不断,倾圮过半,教学遂停。光绪四年(1878)知府孙逢源同乡绅高永和等倡捐重修讲堂及两厢书舍,恢复教学。三十年废。1938年办县立师范,1939年改为私立建民中学。1950年改为建水第五小学。今为建民中学和建水职业中学。
焕文书院,位于县城东门石桥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州陈肇奎建。定年束修银19两,谷4石。后历任知州捐俸延师聚生童训课。1917年改为县立中学。今为建水第二小学,依然秉承书院古时风尚,致力于国家建设人才培养,学院遗迹犹存,校园学风依然,走进它,你便能感受古时书院的历史时空。
景贤书院,创建的百年历史,是建水教化风俗兴盛、边地人才辈出的文明史。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景贤书院培养出大批进士和举人。据统计明清时期出现文武进士110名、文武举人1273名。景贤书院作为文庙景区重要的观光旅游景点,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书院变的是它与历史同步的足迹;不变的是它“圣贤书育人,不为米折腰”的人文精神,以及它宁静悠远、古朴清幽的景观奉献。
慈云书院,位于曲江镇,居慈云山中轴,靠北朝南,依山傍水,风和日丽。作为一个乡村学府,这里桑梓学童云集、文人学士聚首、地方官绅朝圣,晨钟暮鼓,袅袅香烟,琅琅书声,实为当地民众及骚人墨客垂暮的灵山圣地,故《重修曲江书院》有:“家弘户颂、彻夜书声、游人迷返”的记载。如今慈云书院的开化教育功能,已经为颇具现代教育气息的建水县第三中学所取代,但慈云书院作为曲江地区教育发展历史的见证,依然被完好无损地保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