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脊髓损伤日常护理

时间:2018-03-26 来源:黄秋实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

  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造成脊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从而导致损伤水平以下出现各种功能(感觉、运动、括约肌、自主神经)障碍,包括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障碍:1、早期常为脊髓休克,表现为双下肢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通常3-4周。检查脊髓休克期是否结束可检查病理征:上肢——霍夫曼征,下肢——巴宾斯基征;2、肌力恢复从远端开始,肌张力及腱反射逐渐增高;3、休克期过后,逐步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瘫痪肢体的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和部分肌力恢复。

  二、感觉障碍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排尿障碍;2、排便障碍;3、性功能障碍;4、循环系统障碍。(通常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出现心动徐缓、脉压加大、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损伤平面越高,症状越明显,应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心率)

  四、根据损伤节段不同:高颈位损伤,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休克期过后)和呼吸困难,颈膨大损伤,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迟缓性瘫)和双下肢上运动神元性瘫(痉挛性瘫),腰段损伤,仅出现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而胸腹部正常,骶段损伤,出现鞍区感觉缺失,肛门反射消失,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和椎体束征。

  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1、排尿障碍:清洁间歇导尿、控制液体量、记录导尿日记,形成规律的排尿意识。

  2、排便障碍:直肠反射刺激、饮食调节。

  3、压疮:定时翻身,良肢位。

  4、骨质疏松:肢体负重、肌肉等长、等张训练。

  5、异位骨化

  6、痉挛:避免不良体位、精神紧张、用力过度、疲劳、疼痛、膀胱充盈、压疮等加重痉挛的因素。

  7、疼痛:药物、经皮电刺激(TENS)。

  8、自主神经反射亢进: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剧烈头痛、视物不清、出汗、皮肤潮红、起鸡皮疙瘩、脉缓、胸闷、恶心、呕吐等。

  处理:应立即采取端坐位,使静脉血集中于下肢,降低回心血量,降低颅内压,同时监测血压脉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以免形成挛缩膀胱,容易诱发此反射。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训练应注意:

  1、早期,术后0-2周良肢位、翻身训练,在进行主动运动时,如果颈脊髓损伤,注意患者肩关节外展不宜超过90度,胸腰段损伤髋关节屈曲不宜超过90度。受累肢体若仍有部分主动活动可尽早开始以肢体远端为主的主动关节活动练习:伸手握拳、屈伸髋关节、踝泵、肘关节屈伸训练,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活动的肌肉都应适度运动,预防废用性肌萎缩。

  2、仰卧位下两腿间放枕头以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

  3、翻身采用轴位翻身:预防腰部肌肉扭伤或脊柱再次损伤。

  4、肢体运动顺序为:上肢:手→腕→肘→肩,下肢:趾→踝→膝→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