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浅谈银翘散与上焦宣痹汤的鉴别

时间:2018-03-26 来源:黄秋实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

  受老师的影响,实际上我不怎么喜欢谈方的运用,所以读大学的时候没有买方剂学课本,因为《方剂学》课本把方子分类定型,成了一个死方,比如大家熟知的乌梅丸,《方剂学》课本把它归为驱虫剂,而如今谁会拿乌梅丸去驱虫,少之又少,但实际临床,乌梅丸却可以广泛运用。

  这是谈银翘散与上焦宣痹汤之前的牢骚,因为我也怕我把这些方讲死也,影响了大家的临床思维。但由于我在临床又经常使用上焦宣痹汤,跟诊的同学就会问我怎么使用这个方,为什么?

  清朝伤寒大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以<先议病后议药>开篇,并指出“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迩来习医者众。医学愈荒。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

  简单的来说,我们治病首先是认识疾病,只要认识了疾病,用方可以很广,全凭对疾病的思路。

  那下面就谈谈我所认知的银翘散与上焦宣痹汤。

  一、银翘散

  看到银翘散,大家都觉得太熟悉了,辛凉透表,治风热感冒。

  去年为了解读《吴鞠通医案》反复读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温病条辨》中涉及到银翘散的总结如下:

  《温病条辨·上焦篇》

  第4条:

  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

  渴甚者,加花粉;

  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

  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

  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

  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 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39条:太阴伏暑, 舌赤口渴, 无汗者,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详细读来,我们发现银翘散是一个动态的法则:

  从病因来讲,首先银翘散是针对风热侵袭上焦所设立的,但是临床上有时候病因或单一或兼夹,比如就本身的风热来讲,实际上是由风和热两种外邪,有风偏重还是热偏重的差异,再者如果风热之上再兼湿邪,如“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即风湿热,或是风湿、或是湿热侵犯上焦;

  从病情的程度来讲:风热轻症用银翘散本方证就可以解决;风热重症,如“渴甚者,加花粉;

  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

  从病机来讲:风热犯卫、气、营、血以及其所属的脏腑肺、脾、肝肾等随着病情的深入,病机也深入。

  如第16条:“....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已经由单纯的卫分证渐入营分,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已由入血分的趋势;如“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已由单纯的卫表入里之脏腑;

  由此分析,银翘散确实一个动态的法则,它治风热感冒,却又不限于感冒。

  二、上焦宣痹汤

  上面用动态的疾病观略谈银翘散法则,那同理上焦宣痹汤也是类似的。所以宣痹汤从方剂组成原理来谈谈。

  上焦宣痹汤也是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它不叫上焦宣痹汤,因为《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有一首宣痹汤,其组成和功用不同,为了区分所以叫做上焦宣痹汤。

  湿温病46条: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膹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 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注意:《温病条辨》原文中宣痹汤后面紧跟着“苦辛通法”,也就是说上焦宣痹汤也是一个法。

  “苦辛通法”到底是什么法?

  这个就要追述吴鞠通写《温病条辨》的灵感了,其中吴鞠通有一个重要的写作灵感就是总结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该法则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即基于外邪未解,里又有邪结,邪气充斥三焦,条文中的“哕”就是这样导致的,即痰湿邪使肺气郁闭,肺失宣肃,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哕”,临床中还可以见胸痞烦闷、喘咳气逆、胸胁胀闷等症状。这个时候病位在上焦、在气分,属实证。不能因为有“哕”这个症状就定到中焦,用药更不能药过病所,比如诸泻心汤,而用上焦宣痹汤化痰祛湿、调气开结、气化则湿痰亦化,分消走泻,以宣肺痹为主。

  方中射干苦辛微寒,归肺、肝二经;郁金辛苦凉,入心、肺、肝三经;枇杷叶苦辛微寒,归肺、胃二经;豆豉苦微温,入肺、胃二经;通草甘淡凉,归肺、胃二经。全方共奏辛开肺痹苦降痰火淡通水湿的特性。

  综上分析,银翘散着重谈了病的变化,上焦宣痹汤着重谈了立法的基准,也揭示了温热类疾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两大法则的重叠性,实际上两者相结确实也更加指导临床。

  由于字数太多,下期再分享临床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