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痛的研究历史悠久且不断推陈出新
1、 头痛的针灸治疗历史悠久
《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动则病,渔(肿),头痛,其所产病。”《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等,都是最早的头痛论述。《伤寒论》中记录头痛条文共17条,论述了三阳经头痛和厥阴头痛。在隋唐到宋元时期头痛理论得以发展,在外邪致头痛的基础上增加了内伤头痛的认识。明清时期文献在分类上提出了寒邪、热邪、实证、虚证、痰厥、湿热、里证等辨证认识头痛的理论以及各种方剂。
2、头痛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重点疾病
1996年世卫组织提出了64种针灸适应症,就包括了头痛、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从2010到2018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头痛、针灸为关键词搜索则可以得到相关研究804篇。在pubmed中以“Headache”or“Tension-Type Headache”or“Cluster Headache”or“Migraine Disorders”or“Vascular Headaches”为关键词检索近10年文献与针灸治疗有关的临床研究66篇。并且可见于Headache,Pain,JAMA,Lancet等著名杂志。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
3、分病论治成为共识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对头痛的研究从症状、病因、病机到诊断和治疗是逐步发展的。在针灸的治疗中,到明清逐步形成的经络辨证思路也逐步形成整体的论治法则。而到了现代,对头痛的认识则形成了分病论治。由于作为常见头痛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慢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疾病在其病理生理机制上有诸多的不同,其治疗的方法与药物也很不一样。分病论治(包括头痛的针刺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共识。如偏头痛的针刺临床研究分别评价了针刺对急性头痛的镇痛、经期发作的减少和缓解期发作频率的降低等疗效。对紧张型头痛则评价减轻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等。不同的疾病其治疗目的与干预靶点不同,所以需要分病治疗,不能混为一谈。
二、头痛的针灸诊疗特点不断明确
在目前头痛类疾病成为针灸研究的国际性病种的状态下,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使得针灸的有效性得到更充分的认可,进而促进更加深入地研究。
目前头痛的针刺研究已经在针灸教材、指南、诊疗规范中基本确认了循经辨证的原则,形成了循经取穴的基本方法。而国际上的临床研究对国内的治疗原则和配穴组方也多不持有异议,只是对研究的方法学强调更多,以确认针灸的治疗效应。
在上述基础上,国内的研究也已经注意到了基本的循经辨证还不能够完全的阐释头痛全部的病机与变化。如在偏头痛的发病之中外感因素明确与发病相关,情绪、饮食、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复杂的病机仅用经络辨证一法又是不能满足的。所以,有“证”在还是要辨证。在紧张型头痛、慢性头痛等与内伤因素相关更密切的头痛病中则更加突出。因此,建立“辨经”与“辨证”相结合的头痛诊治体系是合理的。
总之,针刺治疗头痛类疾病相对于其他病种已经呈现了较好的临床研究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个优势的产生与医学界对疼痛的研究背景相关,更与针灸治疗的突出疗效相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基础,深入研究下去。当然也应该看到国际上对针刺疗效的认同还有不少的存疑之处,其研究思想与意识还与我们有很多不同点,还有待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