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这句话中“徐疾”应该作何解。
刚开始读及此句,本人认为是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徐疾”指进出针的速度。而后读到《灵枢•小针解》时,里面有一句话“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处的“徐疾”若当作气脉解,全句可理解为脉徐入针,待脉疾出针,则为补;脉疾入针,待脉徐出针,则为泻。这与《内经》针刺补泻时对脉象的要求是相符的。那么“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徐疾”是否应该理解为进出针的速度呢?
在查阅资料和文献后,“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
1、指脉象
如《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脉动实且疾者需马上泻实,脉动虚而徐者需以补法。说明脉疾属实,脉徐属虚。这里的脉并非寸口之脉而是足背动脉。
2、指留针时间
如《灵枢•根结》:“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
如果我们把“气滑即出疾”“气焊则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连在一起,把“气涩则出迟”“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也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气滑即出疾”的“疾”与“气涩则出迟”的“迟”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气出的快慢:“浅则欲疾”的“疾”与“深则欲留”的“留”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留针时间的长短。因此“刺之徐疾”是指针刺时留针时间的长短。
3、出针的速度
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此处“徐引针”即慢出针。此段泻法需慢出针。
《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针对“血不足”的补法,是将针刺入血脉之中,留针,待脉动变大迅速出针,以防出血。这里是快出针。
根据上文所举之例,可以看出“徐疾”含义的判别应与上下原文相参。
《灵枢•九针十二原》按文章的层次,“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出现的段落上下文内容来看,此句中的“徐疾”作脉象解比较合适,而不是指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说明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徐疾”在《内经》中多次出现,很多地方看似矛盾,但结合上下文理解,使其对应相应的含义,也就不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