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首方,可以从药物、剂量、方根、方证、病理或是临证经验等不同角度入手,这些认识方法,没有高低对错之分,都是表达一个医者读书与临证中的所思所想。
笔者读书与临证中,除张仲景外,深受李东垣辩外感、内伤之说影响,正如《吴医汇讲》所述:
“外感、内伤为证治两大关键,然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两言可尽之也,盖六淫外感,身中血气,日失平和,一切外感有余之症,有需汗、吐、下、和之治,皆是去其本所无也。若七情受伤,脏腑有损,身中气血,日就亏耗,一切内伤不足之症,有须滋填培补之治,皆是复其所固有也。”虽然临床上单纯的外感、内伤较少,而以外感内伤兼夹的杂病为多,但病分外感内伤,治则上明显有差异,而方是治则的具体表现,因此笔者喜从外感内伤之别思考方解。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其方由菊花40分 白术10分 防风10分 桔梗8分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黄芩 当归 干姜 川芎 桂枝各3分,共14味,原方为散剂,用酒送服。
初用此方,是大二刚学完《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时,适逢家母患头疾,症见头晕头痛,双眼干涩、胀;监测血压舒张压正常,收缩压一直波动于140左右,初予成药枸菊地黄丸,稍有成效,但血压不降,于是处以侯氏黑散去矾石加青箱子、白芷,前后五付诸症皆愈,竟连多年的便秘也解决了,这么几年过去未再犯,血压一直正常。
从那时起,对该方比较关注,但侯氏黑散属于难解方之一,深入浅出诠释的较少。
吾师临证善用选奇汤,笔者曾学习选奇汤时,偶然翻到《张氏医通》对该方的加减,以及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讲此方时提到内风外风,再结合吾师临证对选奇汤的加减,神似侯氏黑散,顿时思绪万千。
侯氏黑散在《金匮要略》中条文简洁,仅有一条,不能前后互参,所以不易解读,以致后世很多医家说该方属于后人所加。
曾用主证与兼证学习过《伤寒论》的方证。因此本方证也可试用此法。侯氏黑散的条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主证:大风
兼证:四肢烦重,心中恶寒
用“大风”作该方主证是非常不全面,首先“大风”是以病证概念代表临床表现,但基于条文简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再把侯氏黑散基于主证对主药,兼证对次药分解成四组:
1.菊花40分 防风10分 细辛3分 桂枝3分 黄芩3分;
2.白术10分 茯苓3分 人参3分 干姜3分;
3.当归3分 川芎3分;
4.桔梗8分 牡蛎3分 矾石3分。
根据笔者篇中所言,病分外感、内伤。因此“大风”也要分内外。因为治法上外风重散,内风重熄。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常易兼夹,如风寒、风湿、风热之属;而内风不管是热极、阴亏、阳亢、痰闭等都与肝有关,当然辩治时要分在气、在血还是在阴、在阳。
功效上来讲,有些医家为了避嫌,就以祛风消痰佐以建脾立中为其能。所以这样有利有弊,闭的一面就是初学者不易抓到实处,临证不能灵活加减;利的一面就是广开思路,如是养血以祛风、还是散寒以祛风、还是清热以祛风、还是重镇化痰以祛风……
单从药物上,本方祛风之法似乎面面俱到
正如尤在泾所云“……祛风、除热、补虚、下痰之法俱备……”,翻开方药中等所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治疗风证确实不外乎于此。
但一首方除了药物,最关键还有剂量配比,从主药对主证机来讲,本方原剂量功效以清肝热祛风为主。有些医家持本方以养血祛风为主,因为本经上记载菊花有利血气之能,现代药理研究也释表明菊花有降压的作用,似乎像利血气,但菊花降压的前提是其证属肝阳上亢,是以清热的作用为主,其次才是该作用的后遗。所以笔者最反感各种方书诠释方解只强调各种药物和各种药物配伍什么什么作用,不突出剂量这一块,剂量才是功效的核心。
临证中要拓展该方的运用,在病证要注意外感与内伤的兼夹,在汤方上要注意剂量与相类药物的变化,如血虚为主则重归、芎、参;如血热则归、芎换丹皮、赤芍……如真阴亏损则加鳖甲、熟地之属。
从六经辩证归类而言,本方非常类似麻黄升麻汤,属于厥阴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错杂,正如姚老所说,概念上可以简称阴阳错杂,实际上要细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虚以何虚为主,邪实以何邪为主。
从六经的病理特点而言,侯氏黑散和麻黄升麻汤是对偶的,会用一方就会用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