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它们所传达的信息甚至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历久弥新。文字之基本意思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文字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即通过形象的书写,与发音的传递。后者就是语言。语言就广义而言,是采用一套具有共同处理规则来进行表达的沟通指令,指令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
《说文解字》序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此序言之意有二:
1、中国文字之源头为八卦与结绳;
2、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所谓结绳,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所谓初造书契,即主持统一了文字。
中国汉字具有三大要素,即形、音、意。形为文字之书写,音为文字之表达(语言)。文字之形、音,共同构成了汉字之意。
如日、月、山、川,书有其象形。
亦发有其音:日、月、山、川,其音分别为:实、阙、宣、穿。
先秦诸子中,有诸多先辈曾对文字及其延伸出来的语言,作过不同程度的省察。老庄一派,对于语言文字基本保持不信任的态度,其怀疑文字具有表现绝对真理(道)的作用,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另一派的荀子则意图把人纳入语言更严密的控制之中,以为其有助于平治社会。
在我看来,文字有其局限性,因随时空的演变,有些文字会失去其本意,加之人为后天意识的加工,会使文字更加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文字的初造,是建立在表述自然真理基础上的,所谓文以载道,它同样也是我们探寻自然真理的一条途径(当然,未必就是捷径)。故而对于任何学问,特别是涉及中国传统的学科,诸如中医、古音律、香道、数术等,如能咬文嚼字,细推其形、音,深究其意,也不失为一种探寻真理的乐趣。